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充电 > 市服务业发展体会

市服务业发展体会

日期:2023-05-18 23:00:13

  一、2006年全市服务业基本情况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市党代会和省、市服务业工作会议精神,克难求进,开拓创新,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85亿元、同比增长15.3%,近几年来增速首次超过GDP;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8亿元,同比增长16%。二是贡献份额进一步提升。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36.9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3.81%,同比增长25.97%。其中,实现地税收入 20.56亿元,占全部地税收入的57.70%,同比增长29.46%。实现就业约93.1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36.8%,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98.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2.4%。三是主导产业健康发展。交通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分别实现增加值44亿元、73亿元、17.5亿元、22亿元、43亿元,增幅分别为13.3%、13.8%、17.7%、 16.3%、15.7%。扬州港“一港三区”加快整合,全社会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同比增长7.6%;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3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30亿元,分别增长18%和24%;全年房地产完成投资83.43亿元,同比增长14.1%。四是利用双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市服务业利用外资、民资增长迅速。全年新批服务业外资项目70个,实际到帐外资1.75亿美元,增长30%,占比23%;1000万元以上的服务业民资项目超过400 个,吸引民资投入近200亿元。五是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店、产权式酒店、PCMALL等新型业态经营比重逐年提高,并逐步遍及城乡社区。时代、苏果、大润发、世纪联华、沃尔玛等知名大型连锁企业相继落户,欧尚超市正在兴建、来买佳等品牌超市今年2月份开业,大德生药店、中亚糖酒、汇银家电等连锁企业蓬勃发展,时代广场完善了经营模式,进入加快发展期。六是服务业集聚区加速形成。全市已形成了工艺美术、玩具、京华城中城、珠宝城、港口物流、公铁水物流、石化物流、商贸物流、扬子津科教等服务产业集聚区,提升了产业质态、增强了发展活力、取得了集聚增效的良好效果。七是消费结构悄然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汽车、通讯产品、数码产品等新型产品逐步成为消费热点,私人购买已经成为汽车尤其是轿车消费市场的主体。此外,以手机和数码相机为主的通讯、电子类商品消费以及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消费也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二、2006年全市服务业主要工作

  全年服务业工作紧紧围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工作思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组织领导,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推动力。积极履行服务产业办公室和物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运用规划引导、政策意见、工作会议、考核督查、调研学习、组织招商、简报宣传等方式,提高工作组织程度,形成了服务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先后组织参加了“2006江苏省首届服务业重点项目投融资洽谈会”、省发改委、省经贸厅组织的赴港招商活动和市委、市政府在杭州举办的扬州市民资招商说明会。认真组织了世纪联华万马店、来买佳、欧尚等重大市场项目的定点论证工作。建立了全市服务业工作联络员制度,明确了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全市服务业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较为完整的网络体系。二是抓目标管理,强化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出台了《扬州市服务业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2006年扬州市服务业发展主要工作分解》等考核文件,对服务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政策落实和项目推进等进行具体分解,细化量化,按月有序推进,将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精神和要求落实到年度考核目标中。配合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全市服务业工作会议和服务业重点工作、重点考核项目推进情况汇报会,布置对各县(市、区)、市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市服务业工作会议和党代会有关精神的督查。三是抓工作重点,加快推进服务业“三重”工作和物流园区建设。(1)推进物流园区建设。先后帮助、指导《扬州经济开发区港口物流园区规划》、《扬州化学工业园石化物流中心(保税)控制性规划》、《扬州市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规划》的编制,组织专家评审会,并按月编发物流业专项工作简报进行推进、督促,积极组织园区项目招商。(2)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按月对列入全市年度考核的68个重大项目资金投入和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并遴选了总投资亿元以上的有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力的项目争取进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库。(3)推进老字号、特色品牌建设。对富春、陆琴、苏扬、绿杨旅社、三和四美、漆器、玉器、个园等一批扬州老字号、特色品牌进行扶持培育,指导其编制发展规划,理清发展目标、思路和措施,鼓励其发展连锁加盟店、输出技术标准和服务,扩大品牌影响和市场占有率,并在市级服务业引导资金中给予重点扶持。四是抓人才建设,大力实施服务业人才工程。组织县(市、区)发改委(三产办)、市有关部门、市重点物流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了2006年香港“现代物流”专题培训班和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主办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讨班”。运用简报等形式收集整理、推广介绍各地发展服务业成功案例,普及现代服务业知识。顺应扬州市物流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荐物流专家到扬州市职业大学从事物流实务教学,协助建立教学实训基地,推荐毕业生在本市物流企业就业。五是抓调查研究,切实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考察了张家港南丰农贸市场、苏州新区索山农贸市场和上海黄浦区宁海菜市场等市场的“农改超”标准化建设工作,用于指导本市农贸市场改扩建、升级换代工作。组织相关单位考察了上海、深圳市的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情况,用于推进扬州市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着手制订“关于加快扬州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措施”等系列文件。围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上海、南京等城市创意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发展具有扬州特色的创意产业的思路与设想。针对服务业统计工作滞后的现状,牵头召开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市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行业分类、涉及部门和统计调查制度,分解落实了各单位的任务、职责,将工作责任和压力传递到各部门。六是抓政策扶持,用创新的思路管好用好争取好各级服务业引导资金。

  [1] [2] [3] [4] [5] 下一页为用活用好市级引导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功能,出台了扬州市政府《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编发了《2006年度扬州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重点范围》等相关文件,根据服务业“十一五”发展重点,明确了物流、旅游、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七个重点行业及市服务业 “三重”为引导资金的扶持重点。所扶持的33个项目,拉动了近13亿元的项目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2005、2006年获国家、省引导资金扶持的10个项目给予了相应的资金配套。积极做好向上争取资金工作,共争取到国家、省扶持资金1100万元。督促各县(市、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设立本级服务业引导资金,当年各县(市、区)共计设立本级服务业引导资金1380万元。七是抓统筹安排,积极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工作。认真完成了市人大、、提案的办理工作;牵头组织了第二届“长江物流发展与装备研讨会”;收集整理了省、市服务业相关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并汇编成册并下发,督促各部门制定部门实施细则;编发了16期《服务业工作简报》;及时更新、充实服务业对外招商项目,配合好市政府对外招商活动。

  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总的形势是好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从省内看,我市服务业总量不够大、增速不够快、占比不够高。2006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仅列全省第八,低于苏中的南通(第四)和苏北的徐州(第六)、盐城(第七);服务业增幅虽超过同期GDP增幅,但仍低于全省服务业增幅0.1个百分点;全省服务业占 GDP比重达到36.6%,超过我市1.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从市内看,我市服务业还亟待加大工作推进力度、提高投资比重、提升发展层次、落实扶持政策等。服务业“三重”工作推进强度还弱于工业“双创”和“三重”;投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我市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1年的 57.8%递减为2006年的32.4%;全市现代物流、信息、创意、软件等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规模不大、占比偏小、供给不足,造成服务业整体竞争力偏低、层次不高;省、市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基层和企业,部分重点集聚区责任主体不明,推进不快,缺乏系统完整的管理 推进体制和牵头单位。

  三、2007年全市服务业发展意见

  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紧扣又好又快发展主题,牢牢抓住沿江开发、“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合力构建、我市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文化、生态、休闲等禀赋优势,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突出建设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突出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突出落实服务业发展责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使扬州成为国际服务外包在长三角的重要承接地。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着力将我市打造成为长三角江北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主要目标。2007年重点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服务业投资占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服务业税收占全市地税收入的比重的“三个提高”的目标,结合扬州实际分解如下:一是服务业增长速度力争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约1个百分点,服务业税收占地税收入的60%左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5%;二是全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年服务业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到帐外资占全市引进外资的比重超过30%。

  3、发展重点。

  (1)以城市信息化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一是细化发展指标。2007年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0%,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增长15%、达到46亿元;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信息产品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重点建设1个集聚区即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打造1个产业基地即省级软件产业基地,拓展5个基础平台即加快推广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的行业应用、启动物流信息公共平台、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市民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培育2类企业即建设一批信息化试点企业和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二是夯实基础设施。加快广播电视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启动NGN网络、3G网络建设和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加快建设扬州软件园(扬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创业中心),形成有利于凝聚人才和资金的区位优势,辐射带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完善和扩展基础应用平台,启动建设地市级GIS信息共享平台(三期)、社区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和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三是落实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建成覆盖全市的3G无线网络;建设区域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积极构建物流信息处理和交换平台,推动区域物流业发展;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致力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拓展电子商务服务领域,重点建设扬子团购电子商务平台等面向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全面建设行政服务监察系统,加快“一站式”服务系统建设步伐,实现审批系统内部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2)以加快物流载体建设推动物流业发展。一是抓重点物流园区。抓紧实施市各重点物流园区(中心)控制性详规,重点推进扬州港口、扬州石化、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广陵商贸物流中心、江都港口件杂货等五个物流园区启动区建设,大力开展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基本完成启动区的运作;抓住国家疏浚南京以下长江河道、规划建设海港的契机,进一步深化“一港两区”规划,加快扬州港整合、扩容;抓紧扬州化学工业园石化物流中心申报国家保税物流中心工作,实施石化交易市场和电子交易平台等基础项目建设,理顺扬州港仪征港区的规划、关务、检务体制;实施并完成运河南、北路延伸工程,打通南北两个物流园区对外通道,确定江河集装箱转运中心选址并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抓紧建立完善门户入口和电子交换系统等。二是抓重点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企业。围绕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与需求,积极规划建设仪征上汽赛克汽车零部件及商品车物流中心、扬州DCX奔驰物流中心、中集通华罐式车物流中心、仪征&江都船舶物流中心、扬州粮食中转配送中心、扬州盐业中转配送中心、江都港木业物流等一批专业物流中心,推进江都苗木& 农机、高邮水产品&禽蛋、宝应粮食、扬州联谊农副产品、五亭龙玩具、高力汽配、万都&江阳商贸城建材、杭集旅游用品、曲江小商品等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相配套的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支持仪化、三笑、宝胜等现有物流设施进行现代化流程再造;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我市重点制造企业开展物流业务剥离、外包工作,促进扬州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形成。三是抓传统企业升级改造。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全市物流市场和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企业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服务范围,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

  (3)以改造提升为着力点促进现代流通业发展。一是重点推进市区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文昌中心商圈的横轴与纵轴建设,开拓经营服务新领域,构建购物、观光、休闲、娱乐、服务、资讯等多功能配套的中心商务区,加快实施从“区域型”向“广域型”转换,服务群体由全市扩大到苏中、辐射苏北,成为极具影响力的综合消费新天地。、工艺美术与珠宝产业集聚区、玩具产业集聚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完善规划,强化招商,推进各相关要素的集聚、壮大。加快特色商业街的建设,积极对现有各类专业街进行结构调整,以适合现代消费需求、具有扬州人文特色为重点,打造个性鲜明、各具优势的新型商业街。二是加快提高批发业现代化水平。依托现有专业批发市场以及区域特色经济,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发展玩具、日化用品、建材、汽配、农副产品等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新型批发市场,促进宝应荷藕、粮食市场,高邮罗氏沼虾市场,江都鞋业市场,邗江珠宝城、高力汽配城,广陵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维扬玩具市场等尽快做大做强,真正做到“办一个市场、活一个产业、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引进新型批发业态,吸引国内外著名流通企业在扬州建立地区性采购分销中心。建立高效的产品信息网络,推动批发市场由个体商户为主向公司企业为主转变。积极推进竞买制、拍卖制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扩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和交易规模,鼓励批发业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配送业务,发展采购分拨和商品代理批发业务。14家重点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增长15%。三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按照规模化、规范化、技术化和多样化原则,以超市、便利店为基础,向专业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店等多业态扩展。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起点,向农业、工业和新型服务业等多种行业渗透。以直营连锁为起点,在汇银、大德生、宝宝熊、陆琴、苏扬等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中大力发展特许连锁,提高连锁企业经营水平,连锁销售收入占比要上升到20% 以上。鼓励有条件的连锁企业运用兼并、重组、战略参股或通过输出商标、商号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尽快形成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大型连锁企业。四是进一步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扬州三把刀”行业体制和机制转型,加强现代管理,密切商旅结合,向产业化、连锁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借助 “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办好美食节、沐浴节、美发美容节等节庆活动,推出“三把刀”文化展示周活动,全面启动10个餐饮龙头企业、10个沐浴骨干企业、 10个美容美发企业等“三个十”发展工程。全面推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去年150家农家店基础上今年再增加400家。做好西门、丰乐、翠岗、彩衣街农贸市场的搬迁工作和市区大棚式 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

  (4)以完善功能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业。一是明确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沿河、沿江旅游为发展主轴,以“两古一湖”为核心,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开放性的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提升。全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155亿元; 接待入境旅游者35万人次、同比增长17%,旅游创汇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接待国内旅游者1500万人次,同比增长14%。二是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宁镇扬旅游经济板块”形成的大好时机,通过科学规划、管理创新、品牌带动、产业整合,着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大旅游产业各要素的综合协调和互补,加快建设一批高星级旅游饭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充实旅游内涵。推动瘦西湖公园等一批景区(点)创A工作,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总体实力。三是整合资源。大力发展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古运河游览线、“双东”历史文化旅游区等一批特色旅游区观光旅游,国庆路东关街“扬州老字号”一条街、教场毓贤街商贸民俗风情街区、北城河工艺美术休闲长廊等特色街区休闲旅游,环邵伯湖、仪征丘陵度假区及里下河水乡风情区度假旅游,国际珠宝城和五亭龙玩具城等大型商贸区的互动式主题旅游。以“精致扬州”展演为主题,选址京华城中城商贸游憩区,建设一处融演艺娱乐与淮扬菜精致简餐于一体的场所,展现 “精致扬州”特色文化。加快建设瘦西湖新区的世界动物之窗、演艺广场、五星级度假村等一批重要项目,万花园、傍花村争取在4月18日前竣工开放。四是挖掘特色。充分利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扬州二电厂、扬州玉器厂、扬州漆器厂等资源,开发工业旅游;利用扬州“五教齐全”的独特优势,开展集宗教建筑、宗教文化、宗教节庆于一体的宗教文化旅游;积极策划夜间旅游、生态旅游、修学旅游、红色旅游、教育旅游、体育旅游、美食旅游、养生健身旅游、自驾车旅游、温泉度假旅游、红楼寻梦旅游等主题旅游。五是加强营销。坚持营销主体创新、活动创新、手段创新、区域联合创新,真正做到资源互享、优势互补、政策互惠、客源互送、效益互赢,提高扬州旅游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全年重点围绕“周末下扬州”、“走遍山东名扬齐鲁”、“扬州的夏日”、“我在扬州我快乐”、“自助游天堂胜地扬州”、“快乐大本营、驴友聚扬州”等主题促销活动,加强城市旅游的整体营销,提高旅游总体策划水平,打响扬州旅游品牌。

。一是改善供应结构。,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结构,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积极推进住房小康建设,建立和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房等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67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400万平方米。二是打响人居品牌。加强滨湖、滨江、滨河房产的整体包装,适度发展度假型、旅游型、养老型房地产市场,吸引港台、东南亚及周边城市、区域的企业和客商来扬购房兴业,吸引周边城镇富裕人士到城区购房安家。三是提升服务水平。严格执行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制度,完善和规范中介、估价、经纪代理、法律、律师等服务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健全物业管理体制,提高房屋维修、治安与公用设施管理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市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65%,新创1个全国物业管理示范项目。四是加强信息工作。健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功能,完善房地产预警预报机制,,科学引导市场主体的心理预期。

  (6)以建设“文化扬州”为目标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一是依托文化博览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博览业。实施“双东”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复兴工程,建成教场商贸民居民俗文化核心区。整修汪鲁门故居、愿生寺等文保单位,建设北门遗址公园和南门遗址广场。拓建运河文化公园,建成康山文化园二期、大王庙广场、盐宗庙等7项景观工程。年内建好崔致远、扬州学派纪念馆、广陵琴派史料陈列馆等并向社会开放。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做好扬州古城和瘦西湖景区的申遗工作。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和社会力量修缮、利用古宅名居,兴办一批展示地方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和文化经营场所,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抓住国家将瘦西湖 扬州古城历史街区列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第七名的机遇,积极做好申遗工作。二是注重推陈出新,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产业。丰富繁荣演出娱乐业,做强做优印刷复制和出版业,扩大扬州古籍出版在全国的影响,扶持发展艺术品交易业和规范壮大琴筝制造业。抓好文艺精品的创作,办好扬剧展演中心和扬州传统表演艺术演示中心。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站建设,推进农家书香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拓展文化经营、文化中介和文化经纪等新兴行业,积极承办好各类重点文体节庆及赛事活动,提升我市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北护城河工艺美术走廊,发展工艺美术创意和文化产业集聚区;利用老民居、老大楼、老厂房、老仓库,建设若干创意产业园(街);以创办“工业设计节”等为载体,在新城西区筹建工业设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研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和 时尚消费等创意产业。

  (7)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积极打造职教产业基地。一是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引导。坚持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方向,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汽车制造、建筑、烹饪等十大职业技术教育重点专业群,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二是加快各类职教资源的整合。整合商校、环境资源学院、化工学校、邗江中专等职教资源,加快打造以扬子津科教园为主的服务业、制造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形成省内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集聚区。三是多途径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加快职教行业的对外开放步伐,放宽政策,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吸引接纳海内外办学机构、海内外企业财团、海内外有识之士合作办学、联合办学、参与办学,加快提升我市的职教水平。四是加强各类职教示范学校建设。中、高职分别以扬州市职教中心、扬子津科教园为龙头,形成资源集约、品牌扩张、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职教培养培训体系。继续大力实施“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各县(市)重点建设1所骨干示范型职教中心校。

  (8)以服务一、二产业为中心加快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一方面要搞好科技服务。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为着力点,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全年新建 4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0亿元。发挥100多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的作用,建立一批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法律等方面的特色服务。建立和完善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保险、知识产权保护、无形资产评估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文献检索和科技查新服务,开展网上成果交易推介活动,及时向企业提供最新科技成果与科研动态。建立农业科研机构、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农企业紧密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成果转化。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加强技术供需信息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用活用好《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扬府发[2006]190号)等奖励政策,组织科技洽谈交易,促进专利、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好中国科学院扬州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提升扬州科技创新水平。发挥扬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LED专业孵化器,成立扬州LED检测中心,建立“外专外智合作示范中心”和“国际人才创业中心”。

  (9)以推进区域金融枢纽城市建设为方向拓展金融服务业。一是在金融机构落户上下工夫。积极争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各商业银行省级分行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区域功能服务中心,进一步激活、健全我市金融市场,扩展金融服务功能。2007年要千方百计加大争取力度,抓紧成立专门工作班子,重点做好招商银行在扬设立分支机构的有关工作,与有意向的兴业、光大、浦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沟通和接触,力争在今后几年内有较大突破。大力吸引各类保险机构和国内外投资机构落户扬州,建立完善优质的金融服务网络。发挥江苏银行组建后 1+1>2的效果,推动扬州的产业发展。二是在服务企业信贷上下工夫。搞好信贷服务,加大信贷投放力度,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市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尽早成为本系统中小企业信贷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创新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品种,制定完善相关措施,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推进银行卡产业发展。三是在推进金融生态建设上下工夫。深化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推动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发挥金融在支持社会和谐进步方面的作用。继续利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金融生态、征信体系和《反洗钱法》等金融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加强金融宣传和社会征信宣传,营造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更好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4、工作措施。围绕以上发展重点,2007年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予以推进:

  抓好目标考核。根据市“十一五”服务业发展纲要和各部门、各行业“十一五”规划,制定、完善各行业年度考核内容。以强化目标考核为抓手,对照考核办法,明确考核重点、落实考核人员、细化考核内容、加大奖惩力度,一丝不苟地抓好2007年全市服务业重要工作和重点项目的考核工作。

  抓好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重大项目建设。认真把握、积极落实省《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见》精神,根据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本原则,对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认定条件,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牵头做好集聚区的规划、发展、引资、协调、统计等工作,强化集聚区的要素配置、资源整合、结构优化,推进集聚区快速、积极、高效、有序发展。抓好33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通过实施一批大项目,促进一批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做强做大,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知名品牌。

  抓好引导资金工作。管好用好市级2007年服务业引导资金,积极向国家、省争取引导资金;把握引导资金使用方向,侧重于向市重点服务业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方向倾斜;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择优支持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实现各级扶持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抓好物流工作。积极推进市各物流园区(中心)规划建设、软硬环境打造和招商引资等工作,促进园区(中心)尽快集聚达效。做好宝胜物流中心、扬州粮食中转配送中心和盐业中转配送中心的规划、建设的各项服务、指导工作。细化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出台补充条款。建立市重点物流企业名库,牵头筹备成立市物流业协会,抓好全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物流业专项统计工作,按季公布重点物流企业主要物流业务统计数据。推进工商企业物流外包试点工作。继续推进扬州市港口物流园区、江都港口物流园的规划编制工作。

  抓好市场建设。根据《扬州主城区市场建设导向意见》,抓好主城区市场的规划定点论证工作,出台主城区市场升级改造的相关政策意见。做好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和宝胜现代物流中心改扩建等国债项目规划建设,抓好馋神风鹅、联谊农副产品改扩建等2005年流通业结构调整国债扶持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做好再生资源市场管理和城区大棚式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工作。提高行业自我管理能力,积极推进成立市场行业协会。

  抓好招商引资。认真包装全市各个已建、在建的服务业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推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在“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期间,组织好以外资为主的服务业集聚区专题招商推介洽谈活动。

  抓好调查研究。积极做好全市服务业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完成好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等课题的调研任务。组织召开一次全市物流业发展研讨会,邀请一批物流专家和物流行家为加快发展我市的物流业献计献策。深入到经济一线和项目单位,及时掌握情况并为领导提供一手资料和深度情况分析。采用召开会议、发放简报、组织活动、加强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工作面上的指导,全年编发服务业工作简报12期以上,按季做好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